2021年7月29日上午,实践团一行从普洱市市区出发,跋涉22公里,来到了位于营盘山间的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同走习近平总书记和胡锦涛总书记两代领导人曾走过的、引领着各族人民脱贫致富走向新生活的“梦之路”。
生态茶园,民族风采
中华普洱茶博苑以2.3万亩茶园的绮丽风光为背景,依托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傣族等5个普洱主体少数民族,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与普洱茶文化有机融合,绘成一幅兼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美丽画卷。
在茶博苑内的龙生茶庄里,阳光帅气的白族小哥领我们逐级而上,讲解茶园中的种种奇闻逸事。从茶虫的分辨到树上青绿色斑点的由来;从园内三大树种各自的用途到香笋和苦笋的区别;从古茶树化石的形成到茶马古道的历史,小哥都信手拈来。让我们在感受到茶园原生态风情的同时,又体会到少数民族同胞对茶文化的深爱之情。
走进崇祖楼,我们了解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神话传说;了解了布朗族王子率族人种茶400亩,开启种茶之先河的故事;学习了茶圣陆羽考察三十二州历经二十六年最终撰成《茶经》的历史。听着这些故事,实践团切实感受到茶与中华民族的相容相生之情,感受到中国茶文化之源远流长。
茶旅结合,致富之路
从1988到2021年,茶博苑见证了普洱茶从兴起到转型发展再到成为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密码的整个过程。2008年11月17日至2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滇调研。18日,在普洱市思茅区万亩茶园,习近平向茶农了解茶叶种植情况,把对各族群众的浓浓关怀,凝成了深切牵挂和约定:“我一定还会再来,希望下次来时,你们的生活能过得更好。”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称为“梦之路”。
30多载种茶路,对当地的茶农来说,就像一杯茶,入口有些许苦涩,细品则有回甘。如今,美丽乡村新景色沿着这条“梦之路”向两边展开。普洱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当地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同舟共济,风雨兼程,大力发展生态茶旅,发扬茶源本色,联系乡村民族文化与茶文化,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从崇祖楼远眺,山间的云雾缭绕,茶园青翠欲滴,带着斗笠的茶农背着竹篓正在采夏茶。“走有机路子才能走得更远嘛,茶叶不跟农药接触,茶农和消费者也就更健康。相信有机茶才是茶产业发展的方向!我们也真正读懂了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这句话的意义。”当地茶农看着青翠可爱的生态茶,扬起欣慰的笑容。
特色茶宴,再见银生
离开茶博苑,实践团来到思茅区南屏镇普洱银生茶庄园,品尝了一次难得的“全茶宴”。十几道菜完全围绕着茶的理念精心烹制,全部加入了茶的材料或用茶调味。把茶的文化引申到完全的餐饮里,这些菜做的型、色、香、味俱全,让我们赞叹不已。
饭后,实践团与银生茶庄园的侯总深入交谈,引发了我们对“责任”的思考。侯先生是云南景东人,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06年回到家乡,参与茶博苑的筹办。侯总认为,做茶应该纯粹,依靠“炒茶”和旅游强制卖茶宰客发展茶业不会长久。因此,从08年起,侯总带领团队逐步从销售市场转向消费市场,尝试着去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蕴含深度的、能够真正展现普洱茶魅力的茶旅发展道路。
2014年他在风景秀丽的南屏镇创办了银生茶庄,并结合普洱传统民族文化和饮食文化,推出全茶宴——通过炖、炸、煎、炒等多种烹饪方式,辅以普洱茶叶元素,形成养生茶餐。银生茶庄的全茶宴广受好评,还得到了《探索与发现》节目组的专访。事实证明,带着一个茶学人的理想信念与社会责任感,侯总成功了。
结语:
结束这别具特色的一餐,实践团也要正式跟景东、跟普洱、跟云南说再见。这些年,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浙大等高校和社会力量的帮助下,在一批又一批有责任的企业家和青年人的努力下,当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实现了全面脱贫,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一路,实践团受益良多,期待再一次相见!
供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赴云南景东暑期社会实践团